其他
那些不吃肉的中国年轻人到底在想什么?
微信平台上有许多关于群组“北京素食主义1号”(Vegans of Beijing1)的帖子,由于人数已经达到了群组成员数量不超过500的上限,因此,人们又在微信平台组建了一些有着类似主张的新群。这些聊天群的目的是通过群组成员的相互帮助,使人们能够在大都市过上纯素主义的生活。
杰克·克莱恩曼(Jack Kleinman)是“素京”(Vegans of Beijing)志愿团队的主要联系人,同时这个由中国和外国志愿者所组成的团队也正是若干年前由他创建的。素京志愿团队可以算是一个网络基地,其成员以此为大本营,致力于植物性饮食方式的推广。素京志愿小组每个星期都会举办聚会或电影之夜;而且,志愿者还与餐馆合作,共同开发和改善素食菜谱。在创建之始,该志愿团队只有为数不多的成员,但是经过这几年的发展,素京的队伍越来越壮大了。不过,生活在中国的纯素主义者一直相当少,其总数在这些年里也没有大规模的变化。2017年,中国人对肉类的大量消费使中国成为地球上肉类消费量最大的国家:每年端上中国人餐桌的猪肉、牛肉和家禽肉共计7400万吨,其他任何地方都没有吃掉如此多的肉制品。但是,与此同时,打算放弃肉类食品的人数也在逐渐增加。根据新华社的报道,在中国大约有5000万人是素食主义者。
纯素主义生活方式主要是在中国的大城市兴起的新趋势,尤其在年轻人当中越来越受欢迎。这种生活观念的转变首先是出于对健康问题的考虑。当下流行的猪瘟、以及过去几年不断爆出的各类食品安全丑闻,致使人们开始怀疑本土产品的安全性。除了实用主义方面的考量之外,对于动物权利的重视也在新趋势的形成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甚至连中国政府也开始深入考虑动物保护的议题。根据纯素主义新闻网(VegNews)的报道,几年前,中国本土的化妆品生产企业已经不再要求必须进行动物实验,从今年开始,进口化妆品也无需进行强制性的动物实验了。正如中国官方机构国家医疗产品协会甘肃分会(Gansu Province National Medical Products Association)在一则报告中指出,这主要意味着在获得产品进口许可之前,不再要求必须进行动物测试。
对于中国的动物保护人士来说,这些做法都是迈向正确方向的一步,因此,许多非盈利组织也积极举办和参与各种各样的纯素主义活动,例如菲奥娜·王(Fiona Wong)的悯惜动物(Mercy For Animals)就在中国组织了多场大规模传播活动,以争取更多的动物权益得以实现。“同理心慈善基金”(TACN,Towards a Compassionate Nation)也是一个致力于动物权益保护的组织。这个团体主要由志愿者组成,他们努力改善动物的生存条件,并且推广一种没有肉食的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
大城市的素食氛围
许多素食菜谱都不是全新的创造,而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菜,它们大多起源于佛教徒的厨房,然后世世代代流传了下来。与在其他国家一样,在中国,大豆、麦麸和其他植物性配料都不被看作是肉食替代品,而被当作与肉类营养价值一样的食物。
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前提条件,它们使得几年后中国有可能在纯素主义舞台上扮演引领性的角色。中老年一代对以某些植物类食物替代肉食的传统做法并不陌生,而许多年轻人也越来越主动地加入到全球性潮流中。大量丰富多彩的活动和项目都展示着充满活力的纯素主义舞台。例如,在2017年6月召开的以纯素主义生活方式为主题的大型研讨会,是迄今为止在中国举办的关于该议题最大规模的活动。根据“友好地生活”(Livekindly)的报道,在大会主题“天然有机与健康营养”(Natural Organic and Healthy Nutrition Conference)的号召下,有5万参会者汇聚到中国的首都——北京。像京素志愿团队之类活跃的群体同样也存在于中国的其他大型城市。这些年来,在各地举办的活动不断增加,每年的活动总数已经远远超过了100场,其中包括开设烹调课程、组织工作坊、在中小学和大学进行展览,由此促使以植物为基础的生活更加贴近人们。
2018年9月,为期三天的波普新潮植物美食节(POP Plant Based Festival)在北京举办,有1万多人前往活动现场。诸如植物理想世界(Plantopia)、全球素食嘉年华(Vegan Fiesta)、纯素主义艺术中国巡展(Vegan Art Exhibition Across China),以及在2018年8月22日举办的世界植物奶日(World Plant Milk Day)之类的活动,也都直接或间接地构建着纯素主义的舞台。
新颖的纯素主义烹调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发现。对于广大对纯素主义尚一无所知的公众来说,有必要向他们介绍该领域的新产品、新口味和各式各样的烹饪方法。
2019年4月在上海举办的美食展首次推出非动物性菜品的专题展览。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餐厅聚集在一起,向公众呈现以植物为原料的新菜品,这些美食无论在质地、外观上,还是在味道方面,都与动物类食品相差无几。在这次展览上,传统与时尚通过烹饪得以统一。来自美国的两家人造肉生产企业“超越肉食”(Beyond Meat)和“不可能食品”(Impossible Foods)已经在这方面取得了成功,并且也为参加此次展览的其他企业树立了榜样。由于这两家美国企业在开发肉食替代产品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201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向它们颁发了科学与创新领域的“地球卫士奖”(Champion of the Earth Award)。
上海素食主义者协会(VOS,Vegans of Shanghai)也参加了今年4月的美食节,他们打算在主流市场中引入经典的素食菜品。该组织与素食生产企业密切合作,其目标是在普通餐馆也推出更多的植物类肉食替代品。在这个过程中,悉知顾客的需求非常重要,只有这样,制造商才能根据需要组织生产,并且用植物类食品替代肉食。
价廉物美的肉制品:产自实验室
像来自香港的先锋肉制品公司(Avant Meats)之类的新兴企业,都已经对消费者的需求进行调查研究,并且在食品生产领域开辟了诸多新路径。在近似蒸馏管的环境里从动物细胞中培养出来的肉和鱼(即所谓的试管肉,In-vitro Meat),在不久的未来将会满足顾客对于动物类食品的饕餮。这类肉食不是植物类替代品,但是其生产流程也与到目前为止的肉类生长过程完全不同。
充满活力的发展历程
俄罗斯裔著名影星玛利亚·库兹涅佐娃(Mariya Kuznetsova)大约三年前开始成为一名素食主义者。在2018年迁居德国之前,她在北京生活了7年。在北京的那段时间里,她一直担任“同理心慈善基金”的地区协调员,这是一个在英国登记注册的社会公益组织。
在过去三年,素食领域发生了许多事情。许多餐馆似乎正在对不断增多的素食需求作出反应,从烹饪和菜品方面找到了解决方案。库兹涅佐娃回忆:“几年前,在北京根本不可能找到不含蛋或奶的冰激凌和甜点。”现在这已经不再成为问题了。人们已经开始生产制作植物类食品,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健康的考虑,同时也是基于一个事实,即纯素主义已经成为一种新的风尚。
库兹涅佐娃指出:“在西方,纯素主义者将动物保护与环境保护结合在一起,但是,在中国,当很多人提起素食主义者的时候,还是认为不吃肉食乃是因为宗教信仰。”在这里,一些观念还需要得到更多的传播和阐明。
纯素主义是一种生活哲学,所面对的是人类如何与其所拥有的资源、与大自然、与其他生物和谐共处的问题。积极参与到纯素主义浪潮中的年轻人,希望无论如何都要在这个领域作出改变。而纯素主义生活方式对于他们来说,是尤为关键的一步。
原标题:《可持续发展:不消费任何动物类产品的新潮流》
翻译:董璐
版权:本文以Creative Commons BY-SA 3.0 DE版权首发于歌德学院(中国)在线杂志。
焦点:气候
我们正以180度从悬崖往下飞驰,还能停下吗?也许不行了。然而也许余下的旅程还可以长久些,舒适些,如果有足够多的人积极投身进来。如何做到,从道德消费,到生态旅行,再到农业的崭新形式,本期焦点正是关于这些。
延伸阅读:
点击“阅读原文”,浏览歌德学院“气候”专题更多文章。